仪器响应简介

地震仪观测到的地面运动记录可以表示为

\[u(t) = s(t) * g(t) * i(t)\]

其中 \(s(t)\) 代表震源项,\(g(t)\) 代表路径效应,\(i(t)\) 代表仪器响应,星号代表卷积。翻译成中文就是“地面运动记录是震源项、路径项以及仪器响应三者的卷积”。

四个量中:

  • \(u(t)\) 是地震仪的数字记录,已知;

  • \(i(t)\) 在仪器设计的时候会给出各种参数,已知;

  • \(s(t)\) 为震源项,包括震源机制、震源时间函数等,未知;

  • \(g(t)\) 为路径项,即地球内部结构,未知。

其中的两个未知项,是地震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内容:震源和结构。因而理解仪器响应 \(i(t)\) 的基本原理并准确地去除仪器响应是研究的关键一步。

真实世界里,有很多因素会引起地面的运动,比如地震波、长周期潮汐波以及人类活动等等,因而真实的地面运动是极其复杂的。图 28 给出了 COLA 台站记录到的持续时间为 22000 s 左右的地面运动情况,即 \(s(t)*g(t)\) 所对应的波形:

图 28 可以看到,整个地面运动中最明显的地方是弯弯曲曲类似正弦的波形,其周期大概在 6000 s,也就是两个小时,这很可能是潮汐波引起的长周期地面运动。波形的最大振幅大概是 \(2\times 10^7\)。在 1000 s 左右有一个明显的振动信号,这是一个震级为 Mw 8.3 级的大地震的信号,其振幅大概在 \(2\times 10^6\) 的量级,比长周期波小了一个量级。

这就是真实的地面运动。即便是如此大的地震,其引起的地面运动相对来说也是很小的。这样的记录因为有太多其它类型的地面运动的干扰,因而对于地震学来说是没有太大用处的,所以就需要设计合适的仪器尽量去除其它类型地面运动的干扰,也就是地震仪。

COLA台站处的原始地面运动

图 28 COLA台站处的原始地面运动

从信号处理的角度来看,常见的地震仪是一个带通滤波器,对地震学不关心的超高频和超低频的信号进行压制,只保留感兴趣的周期段。下图给出了该台站的仪器响应,即 \(i(t)\)

仪器响应频谱图

图 29 仪器响应频谱图

COLA台站的地震记录

图 30 COLA台站的地震记录

图 29 中振幅谱可以看出,频率在 0.02 Hz 到 8 Hz 内的信号具有相同的振幅增益(被增强),而小于 0.02 Hz 或大于 8 Hz 的信号则被压制。图 28 中的周期为 1000 s 量级的信号被压制到了原来的千分之一。

原始的地面运动 \(s(t)*g(t)\) 在经过仪器 \(i(t)\) 之后,即得到地震仪的数字记录,如下图。超低频和超高频的信号被压制,留下地震学感兴趣的频段,也就是前面说的 \(u(t)\)

图 28 相比,长周期的类正弦信号没了。在 0 s 到 300 s 内,“地面”很安静,300 s 左右,强烈的地震信号开始出现,最大振幅约为 \(2.4\times 10^6\),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,又恢复了“平静”。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“平静\(\rightarrow\)震动\(\rightarrow\)平静”的过程。这才是地震数据处理理想的波形。

为什么要去仪器响应呢?哪些时候需要去仪器响应呢?下面列举出若干需要去仪器响应的场景:

  • 需要获取某个台站绝对振幅值;

  • 仪器响应不同的台站之间的波形对比;

  • 待补充…